異位性皮膚炎採基因療法 未來可望一藥三效
2004/07/10 10:24
 記者許允/台北報導 

不久的將來,異位性皮膚炎治療,很可能發展為一藥三效的境界;即服用異位性皮膚炎的藥物,也可兼收治療過敏性鼻炎及氣喘效果。不過由於基因治療技術尚未完全成熟,目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仍需仰賴塗抹藥膏來控制病情,尤其使用不含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節劑外用藥普特皮藥膏(Protopic)能有效改善病情。 

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暨職業病組主任葛應欽指出,異位性皮膚炎、過敏性鼻炎和氣喘是國人過敏疾病三大殺手,看來似乎發作部位、器官不一,其實具有相關性,共同特癥都是過敏所引起,即所謂的「異位性」;因為它們的致病「候選基因」都在第五條染色長臂的第31號基因(5q31)上,所以,一藥多治的理想應指日可待。


葛應欽指出,當過敏加上皮膚搔癢、濕疹及血管活性改變等表現,臨床上便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;如果沒發燒,卻經常流鼻水、打噴嚏或鼻塞,這十之八九是過敏性鼻炎了。但如果伴隨呼吸困難,有咻咻喘鳴聲,則很可能便是氣喘。 

根據統計,台灣地區氣喘盛行率在510%、異位性皮膚炎在12%,兩者雖常見,但仍比歐美國家為低;值得注意的是,過敏性鼻炎盛行率則高達15%左右,且近年來仍在快速增加中。許多這類病人往往同時罹患二種以上過敏疾病,不僅健康受影響,生活上亦飽受過敏之苦,且此一困擾甚至可代代相傳。 

葛應欽說,這三種異位性疾病成因複雜,不僅與環境因素相關,也是基因問題引起,或兩者交互作用。在環境因素上,證實最多的是各式各樣的過敏原,包括花粉、寵物、空氣汙染、抽菸、飲酒、食物過敏、氣溫變化及大氣濕度等。 

對於基因因素方面,目前已知的細胞激素類(CYTOKINES)基因或腫瘤壞死因子(TNF)基因,可能在發病後的病程機轉和病理變化扮演重要的角色。至於真正的易感性基因或致病基因,目前仍待進一步研究解謎。目前最受矚目的是,這三種異位性疾病的候選基因可能在5q31的共通位置,是否有其它可能的候選基因位置,則待進一步研究。 

葛應欽認為,隨著人體基因解碼,未來基因治療就可針對人體共同基因來研發藥物,便可達到一藥多治目的。同時這種基因藥物治療將有別於目前的症狀控制,以避免惡化為目標,而是求其治本,讓患者澈底揮別過敏體質的夢魘。 

至於藥物治療上,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選擇十分有限,多以口服抗組織胺及外用類固醇藥膏為主,雖然有其療效,但患兒家長多知道,這類「美國仙丹」的用藥,如果長期使用,可能會產生皮膚萎縮、毛細血管擴張、腎上腺抑制、新陳代謝異常以及免疫力下降等問題;若塗抹部位太靠近眼睛周圍,還可能導致青光眼等後遺症。因此,家長礙於是否讓病兒採行類固醇用藥治療,常感左右為難;也因此,治療常因而中斷或寧讓孩子受盡異位性皮膚炎折磨,就是不敢用藥。 

第一個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不含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節劑外用藥──普特皮藥膏(Protopic),經全球一百萬人應用後証實,它確可有效而明顯地降低皮膚搔癢的程度,使病灶縮小,病患不會再終日搔抓、坐立、寢食難安。病患在使用一週後,患部面積、病灶嚴重程度以及皮膚搔癢程度迅速改善,也免除了因過度搔抓引起繼發性感染、乃至敗血症的威脅。尤其是與傳統用藥比較,非類固醇製劑普特皮藥膏使用後,不會帶來全身性免疫抑制或皮膚痿縮的副作用,病患也不致為了祛除惱人的發癢疹子,必須付出皮膚提早老化的代價,生活品質也因而大幅提高。

斐勒教授在會中發表的研究指出,未來異位性皮膚炎綜合用藥將是主要治療趨勢。他的研究以57名異位性皮膚炎病人進行實驗,隨機分成單獨使用0.1%普特皮、中等強度類固醇(Cloderm 軟膏)和兩者皆用三組不同用藥方法,然後進行比較;結果不論是針對幼兒或成年人患者,在21天用藥的療效追蹤均發現,合併用藥比兩種單獨用藥都來得有效。 

合併用藥可讓百60%以上的患者症狀消除或改善。斐勒認為,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雖然棘手,但只要正確用藥,加強對患者及照顧者的衛生教育,從預防疾病反覆發作的環境及身心因子著手,這類病人還是可以揮除陰霾,讓生活展現璨爛的陽光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airee09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